“鐵道兵精神是一道‘光’,指引我在工地上奮斗了26個年頭……”“七一”來臨之際,中鐵十四局二公司鐵道兵榮退儀式暨典型宣講拉開帷幕,在宣講臺上,姚艷明將自己有關傳承與奮斗的故事娓娓道來。
紅色傳承在心中種下“紅色種子”
姚艷明是該公司濰宿高鐵項目的工區(qū)負責人,他不是一個兵,卻被鐵道兵精神影響著一生。
姚艷明在公司作典型宣講(劉美 攝)
1998年夏天,姚艷明畢業(yè)后分配到中鐵十四局第十一工程隊,而后南征北戰(zhàn),相繼參建了阜朝高速、泉三高速、保宜高速、濟南順河高架、仁沐高速、洛寧電站、洋呂鐵路等工程建設,成長為經(jīng)驗豐富的項目管理骨干,也書寫著屬于自己的筑路人生。
“工作之初,認識了很多鐵道兵師父,這是我一生的財富。”姚艷明回憶說,剛畢業(yè)的時候,很慶幸遇到了一群鐵道兵師父,包括架子工、木工、混凝土、電工等等,他們同吃同住、一起工作。那段時間里,鐵道兵的紅色事跡是他最愛聽的故事,鐵道兵的一言一行也在潛移默化影響著剛剛入職的他。
不怕苦、不怕累、腳踏實地、令行禁止、高效執(zhí)行、勇于創(chuàng)新……從做人做事到施工技術再到現(xiàn)場管理,這些師父們傳授的“秘訣”成為日后姚艷明攻堅克難的“法寶”。
實干擔當扎根一線勇向前
“任勞任怨、踏實肯干……”在很多領導同事心中,姚艷明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實干家。
河南洛寧抽水蓄能電站位于白馬澗河谷,陡峭崎嶇,交通問題是施工前首先要解決的難題。姚艷明臨危受命,攬下電站上下水庫連接道路的施工重任。
原來,在前期施工過程中,上下庫連接道路原設計規(guī)劃4條便道,存在安全風險和安全隱患,為切實解決安全隱患和2號路土石方運輸困難,項目部需要重新規(guī)劃便道。
姚艷明在工地檢查(張素香 攝)
想都是問題,干才有答案。姚艷明不等不靠,主動出擊,一方面牽頭聯(lián)絡業(yè)主、監(jiān)理單位,積極商量道路修改方案。另一方面,帶隊向山而行,實地考察便道規(guī)劃,掌握一手資料。
姚艷明回憶說,山路崎嶇,甚至有些地方?jīng)]有路,有時候要手腳并用往上爬,非常危險。那時,他們一大早便帶著自熱飯和礦泉水上山,勘測地形、詳細記錄。到了飯點,就原地休息,吃點自熱米飯。有一次,進山勘察2號便道時,突然下起大雨,山上沒有可以避雨的地方,他們一行5人全被淋得渾身濕透,米飯也被雨水浸泡無法食用。為了加快勘察速度,大家一起堅持到傍晚工作結束,才回到駐地換上干凈的衣服,吃口熱乎的飯菜。
有同事說:“老姚啊,你年紀也不小了,多注意身體。”他總是微微一笑,不多解釋。在他的帶領下,工區(qū)團隊直面艱苦的工作環(huán)境,沒有一人喊苦叫累,時刻保持飽滿的精神狀態(tài)去工作。
功夫不負有心人,最終,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,項目部設計施工出一條長1070米、高差172.5米、平均坡度16%的“之”字形施工便道和增加S彎便道,順利克服了施工便道不通、材料運輸不便等施工難題,打通了外界與工地的運輸通道。那一刻,壓在他心口的石頭才算落了地,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。
攻堅克難巧解施工難題
濟南順河高架是連接當?shù)啬媳钡闹匾ǖ?。施工中,姚艷明擔任工班長,從樁基的灌注到承臺、墩身的施工,再到現(xiàn)澆梁的安裝,以及工地布局、支架設立、荷載預測試,直至鋼筋模板的安裝和混凝土的澆筑,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,他都親力親為,嚴格把守每一個環(huán)節(jié)。
那時,橋梁支架現(xiàn)澆梁是一項比較新的技術,如何短時間內(nèi)學習并運用到施工中,是姚艷明面臨的不小挑戰(zhàn)。困難面前,他不等不靠、迎難而上,積極對接設計院,虛心向有經(jīng)驗的技術人員請教,上網(wǎng)尋找相關視頻對照學習,并一次次模擬演練,最終掌握了支架現(xiàn)澆梁施工的全套流程,成功實施。
姚艷明跟同事在一起研究施工方案(張素香 攝)
在江蘇洋呂鐵路項目,姚艷明負責東灶新河特大橋施工。這座大橋橫跨繁忙的328國道,128米的下承式鋼管混凝土系桿拱是整個工程的關鍵所在。328國道車流如織,系桿拱的支架跨度大,梁底空間狹窄,支架的搭建和拆除極其復雜,而1700方的一次性混凝土澆筑,以及多次改道分段吊裝的拱肋,施工困難重重。
姚艷明迎難而上,堅持攻堅克難。在鋼桁梁桿件制作時,他們充分考慮焊接收縮量,采用焊接變形小和焊接收縮小的后鉆法焊接工藝,并在工廠模擬成橋線型進行試裝,通過控制孔群精度、匹配口的錯臺及通孔率,保證梁體精度。施工中,他們選擇安全系數(shù)較高的拖拉工藝,即利用連續(xù)千斤頂將鋼梁拖拉移動到既定位置。為避免因梁體上下擾動而導致的偏差,聘請專業(yè)技術團隊進行線型監(jiān)控,對全過程實時進行線型測量,發(fā)現(xiàn)偏差及時反饋并調(diào)整,確保鋼梁架設精度,最終成橋后符合設計的線型要求和應力狀態(tài)。
如今,遇到工地上新來的年輕同事,姚艷明都會傾囊相授,幫助他們更快地適應新環(huán)境。他說,看到這些新同事就好像看到了曾經(jīng)的自己。
從最初懵懂少年到如今的年逾不惑,姚艷明未曾改變初心,任由時光流逝,歲月蹉跎,猛然回首鬢白如雪,但仍然摯愛著筑路事業(yè),并為之奮斗終生。
“把工作干好是我的責任,沒什么可炫耀的”。對于姚艷明來說,最高興的莫過于,看到自己參建的工程竣工,一座座橋梁隧道串珠成線,一條條高速公路穿山越湖,直達鄉(xiāng)野。路通了,美好生活就有了盼頭,這便是人們心中最大的期待,也是包括姚艷明在內(nèi)的所有鐵建人的共同追求和奮斗方向。
【編輯:楊璇】
相關新聞